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

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

今天二月2 日(星期二)的研習課程講座是鄭慧玲導演。看了她所拍攝的兩部片子。一部是探討<猴硐煤鑛生活圈>的紀錄片;另一部則是<紀紅斑性狼瘡>的紀錄片。


第一部影片是北縣瑞三煤鑛的歷史紀錄片。說起煤鑛,幾乎記憶中的就是海山煤鑛的災難,但從這部紀錄片中終於知道,原來猴硐的瑞三煤鑛本坑和瑞三復興坑曾是臺灣產煤的主要礦坑,也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。片中的耆老,將當年採煤的盛況比做今日的電子業,可以想見當年的興盛,但當煤鑛產量不斷減少與災難頻時,關閉鑛坑,造成原本居住有五、六千人的猴硐,立即蕭條與沒落,猴硐國小的學生數也驟減成為五、六十人的小校。


其實臺灣的煤鑛真的不好採,主要原因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早已將上層煤採得差不多了,所以才會把產權賣給當地的李建興先生,李建興家族就只好再開挖以便採更深層的煤,當然相對的危險性也就增高。加上臺灣的煤層厚度只有三十公分,且坑道都是斜的,而鑛坑裡的溫度都是40℃左右,所以十分辛苦,但舊照片與耆老的口述,幾乎都是光著身體在採鑛,而且是需要斜躺著,那樣的情景真的難以想像。而長期挖鑛的結果,到老年幾乎都得到矽肺症,呼吸困難,在病痛中受折磨而死亡。這樣的煤鑛生活圈,造就了早年臺灣的經濟繁榮與興盛,也是臺灣力的主要來源。臺灣至今都還是火力發電為主呢!

當然,導演沒有採用過多的災難與哀傷來描述當年鑛工的辛苦,但卻透過參與當年救災的耆老訪談中,看到無語與強忍哀傷的情感,令人更加動容!

你知道嗎?取名猴硐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當地有許多猴子居住,但為何不是水字邊的「洞」,而是用石字邊呢?主要是因為採礦最怕有水,所以才把水字邊改為石字邊!再來,為什麼用金字邊的鑛,而不是石字邊的礦呢?主要是日本人開採,希望同時能發現金礦脈,所以就採用「鑛」,這是日本字呢!因此就沿用「鑛」字而不用「礦」字囉!

最後再告訴大家一個長期以訛傳訛的習俗。以往我們都道聽塗說,認為鑛坑是不准女人進入的,否則會帶來壞運,其實這是錯誤的。在訪談中,有位耆老阿嬤就說她年輕時就曾進入鑛坑中工作。最後導演查證的結果是因為當年我們還是聯合國的會員時,聯合國有所謂的婦女勞工保障規定,其中就規定婦女不可進入鑛坑工作,所以就不敢讓婦女進入鑛坑中了!



第二部影片是和導演鄭慧玲自己有關,她會關心紅斑性狼瘡這樣的疾病,主要就是她沒有任何徵兆,突然就在她就讀研究所時發病。醫生查不出任何原因,但事情就是來了,這對她造成很大的衝擊,也在治療過程中,參加病友會而興起拍攝的動機和完成作品。

片中有三位主角,一位是她自己;一位是懷孕的病友;一位是高中就學的病友。另有一位病友,在導演想要拍攝時就因病發死亡,造成遺憾!由片中,可以看到懷孕的病友,在先生和公公的支持下(婆婆是十分反對兩人結婚的。讓我有種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感嘆),終於冒著生命的危險決定生孩子,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一般人懷孕其實已經很辛苦,但這些人懷孕更是冒著和死神拚鬥與作戰的精神和勇氣,因為她們很容易因為腎臟的併發症和妊娠毒血症而發生危險!

至於那位高中的病友,則是抱著樂觀的態度面對,期盼著真愛的奇蹟,希望白馬王子能夠來愛她,不會計較她是患者。但她卻自述:當和同學一起歡樂時,其實自己是更孤獨的。別人安慰她的話語,如笑容的背後一定有著他人無法知悉的痛苦,這樣的話語,外人寫起來多麼容易,但當事者其實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平復。因為當病發時,會讓人痛得恨不得立即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,甚至會問上天為何要如此懲罰自己?導演透過病友的敘說和反思,讓她找到生命的力量,也才能繼續拍片,完成研究所的學業,成為一位紀錄片工作者。

看完導演的影片,我看到一位對生命十分正向樂觀的人,而從她的話語中我也感受到她的溫和,或許是病痛的關係,她處理哀傷的事情,反而是採取內斂的方式呈現,而非大剌剌、赤裸裸地展現,反而有種餘韻猶存,令人更加心動的悲涼!

影片呈現出【生與死看似如此的遙遠但卻又如此的相近!】那種生命的無常與如何看待生命的課題,已深深地在腦中盤旋不已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